我校新型功能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更新时间:2021/6/21 17:06:29访问量:(0

近日,材料及能源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下的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SCI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1.301)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新型功能材料创新团队的最新成果“Nitrogen and Boron coordinated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Low-temperature CO/NO oxidations”(2021, https://doi.org/10.1039/D1TA03099J),该研究成果是以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唐亚楠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我校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

11.png

22.png

33.png

化石燃料燃烧、化学工业以及车辆尾气中会排放出大量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等有害气体,从而对环境和造成严重影响。CO的低温氧化在CO2激光器中气体的纯化、CO气体探测器材料、呼吸用气体净化装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NO催化氧化技术可以避免氨注入,并在低温下实现高效去除NOx。因此,如何在较低温度下实现CO和NO催化氧化成为有效消除有害气体的有效途径。唐亚楠团队通过系统研究石墨烯中Bx和Ny原子的不同配位环境(改变掺杂数量和比例,x + y = 0 ~ 3)来调控负载单个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反应活性(Bx-Ny-graphene-M)。研究发现:不同配位结构中原子间电荷转移量能够有效影响气体吸附和活性势垒大小,表现极高的催化活性。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精确设计高效、低成本的石墨烯基单原子催化材料、并预测其潜在应用。

近三年,新型功能材料科研创新团队依托我校量子材料研究中心和郑州市低维微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平台,在新型二维碳基材料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 J. Mater. Chem. A,Fuel,J. Phys. Chem. C,Appl. Surf. Sci.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25篇(中科院二区以上)。同时,创新团队十分注重对青年骨干成员的培养,其中,滕达博士在等离激元波导、太赫兹波传输与纳米聚焦等研究方向,在J. Mater. Chem. C, Opt. Express, Appl. Phys. B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田浩博士在二维铁磁铁电异质的研究成果“Ba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of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using ferroelectric clamped sandwich structures”发表在物理顶级期刊Phys. Rev. B等。目前,科研团队结合李昭涵、崔颍琦、李安明博士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开展寻找稳定高效的新型量子能源材料和量子点发光材料/等离子体器件性能改进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用于绿色能源、光电信息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化,涉及材料制备和表征、性能分析、功能设计和模拟计算等,将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研发保障。

近些年,围绕新型碳材料、半导体核壳结构的量子点、多铁材料在催化、发光机理和光学特性等方面开展较系统地研究工作,积累了扎实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将进一步汇聚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具有科研攻关能力、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并努力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